目前分類:親子天下嚴選作者專欄 (2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是否跟伴侶溝通的時候,經常覺得挫敗,跟他說這件事如何,他會跟你說:「你還不是一樣?」想要深入探討一件事情的時候,卻在這邊撞到了牆,我說A你說B,這樣的情況是發生了什麼事?

其實,大部分的我們都沒有受過溝通的訓練,從小反而比較多的是辯論的訓練,在一個不服輸的立場下,把對方當成了對手在論對錯或是正反方的說服。當對方說了一件可能讓你覺得不服氣的事情時,你就會也舉一件對方也類似的事情,結果弄得雙方變成在辯輸贏,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在伴侶溝通當中,形成了一道牆,彼此在牆的兩邊撞得鼻青臉腫。

如果溝通,可以讓在同一艘船上的隊友,更加凝聚向心力,這才是溝通當初的意義,有時候舉類似的例子,並不會讓對方感受你同理心的表現,反而覺得你只是在狡辯,因此什麼才是帶著同理心的溝通方式呢?

同理心(empathy)常見的說法是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但其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因素是帶有情感地去理解(emotionally understand)對方的感受,並想像自己在對方的處境下會有的感受。

首先,關鍵點是你要能先聽懂,如果你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更不可能理解他背後底層或隱藏的情緒,因此同理心其實並不是那麼簡單就能擁有的能力,但可以練習,先放下自己的主觀想法,不帶有批評地先專心聽對方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也許會比較不耗能。

其次,承認對方的困境或是感受,很多時候,溝通失敗在這個地方,當隊友跟你說:「我沒有辦法一打二。」而你回答:「你又沒試過,怎麼會知道沒辦法。」這就變成了讓對方孤單地面對這個困境,有時光是認同對方的困境,就能夠給予對方力量跟被理解的感受。也許可以說:「我也超怕一打二的,我知道很恐怖,還是我們可以」確實了解對方的困境後,再一起想辦法。

文章標籤

森林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是說,最新一篇內捲育兒文章相關評論持續出現在我的牆上,
我之前好像寫過一篇文章叫:[孩子是誰的?....]

[內捲/劇場效應/從眾行為] 有夢最美,築夢踏實
「有時爸媽會把自己沒做到的事,寄託在孩子身上,或是把自己討厭的缺點或恐懼,投射在孩子身上,因為這些都是父母自己的陰影,過去自己沒有克服,卻又希望別人幫他完成。」

森林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讀版: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7052

今年的新春假期有7天,對於有小孩的父母,無非是漫漫長路,感覺比上班還要累,但是在這7天當中,我觀察了很多親戚朋友的小孩,發現有的人家裡玩具滿山滿谷,玩具五花八門,有的是順從孩子的興趣專攻他喜歡的玩具,但究竟什麼才是孩子最喜歡的玩具呢?跟著森林媽媽一起探索看看吧。

其實我剛當媽媽的時候,因為只有一個小孩,什麼都希望給他最好的,因此有品質好的木質玩具、積木、樂器玩具、甚至室內溜滑梯、球池、滑板車這些我都買過,但發現當玩具越多,孩子在上面持續的熱度就越短暫。

過去也有很多的研究指出,越少的玩具可以增進孩子的注意力跟創造力。這也要探討一下為什麼有的孩子有滿坑滿谷的玩具,但是他也不會去玩,甚至有些玩具對他的成長是沒有太大幫助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神隱少女當中湯婆婆的大寶寶,如果看過這部電影,你會發現這個養得元氣十足的大寶寶,被事業心重的湯婆婆用一個非常舒適的育兒空間跟滿滿的玩具圍繞著,她認為提供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環境,這樣應該就夠了。殊不知,這也只是讓孩子長不大而已。有些人努力賺錢,沒有時間或耐心陪伴孩子,總覺得用物質、花錢就可以解決問題,孩子一哭鬧就給他想要的東西,對於缺少陪伴或拒絕孩子的要求感到罪惡感,因此傾向用物質去彌補,可是往往得到反效果。一味地滿足孩子的需求,不是件好事,因為孩子胃口只會越養越大。

小孩的玩具不用多,什麼才是他們最喜歡的玩具?

森林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在嬰兒跟學步期,也就是6個月到1歲之間發展階段中是很正常的行為,學齡前兒童也常見,但通常在3歲以後分離焦慮的狀況會逐漸緩解。在部分的學齡前兒童,會發展成影響到日常、校園生活或出現恐慌發作,而被醫療團隊診斷為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通常較少見於青少年或成人。

兒童常見的表現症狀是對於主要照顧者的分離感到極大的壓力與沮喪感,經常擔心照顧者會被綁架或是生病等可能造成分離的情景,逐漸會有不想離開家裡、自己獨睡及夢魘的狀況,或是開始出現一些抱怨自己身體不舒服的症狀,以避免分離的狀況。如果已經累積發展到會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可能就需要尋求醫療或心理諮詢的協助,因為分離焦慮症是不會自己消失的,或者可能在成年期間發展成其他種類的焦慮症。

因此在幼兒時期,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是相當重要的關鍵,對於孩子的需求有正面且穩定的反應及關照,可以幫助孩子日後有正面的模板去看待外在世界跟自己。通常會有分離焦慮的行為出現是反應幼小兒童生存的本能,他們需要主要照顧者的保護跟照料。然而心理學家Blandin及同事在1994年發現幼兒期間所建立的依附關係,也就是安全感(security)型、焦慮矛盾(anxious-ambivalent)型、焦慮逃避(anxious-avoidant)型、混亂(disorganized)型,這四種依附類型當中,焦慮矛盾型的依附關係與日後發展分離焦慮症有強相關。

焦慮矛盾型依附的照顧者主要表現出來是不一致(inconsistency)的照顧態度,也就是說照顧者有時候表現出非常關愛,對於孩子的需求能夠盡快地迎合,但有時候又表現出冷漠、拒絕甚至是懲罰的態度,使得孩子覺得照顧者的照顧行為是無法預測的。可以想見,當我們成人遇到這樣變化多端的人,也會感到很不安,但在真誠一致的朋友身邊會感到安心,真摯不代表他都不會生氣,代表著你知道這個人在什麼情況下會生氣,很好預測。

長期下來,孩子無法預測什麼時候會獲得照顧者的關愛,會感到毛躁跟極度的衝突感,有時候有關愛,他會很開心,但有時看到照顧者冷漠的樣貌,孩子會感到迷惑,對於照顧者無法信任卻又渴望被關愛的情況下,因此出現了極度黏人的狀況。

焦慮矛盾型依附的照顧者通常是面對孩子的需要缺乏一致及可預測的表現方式,而且他們通常比較在意自己的需求,在孩子眼裡他是不可被依賴的對象,給孩子的愛像洗三溫暖一樣,一下冷一下熱,孩子感受到矛盾,來自於對照顧者又愛又恨。

文章標籤

森林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教養壓力,規範實行與調適[親子天下好讀版,可直接點選圖片連結]

在育兒的過程中,不會都是甜蜜、可愛的畫面,隨著孩子越來越大,到了國小,教養的成分越來越多,父母可以感受到明顯的壓力,因為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就不是只有玩了,怎麼切換玩、愛護跟糾正、教導的角色,就變得需要一些挑戰和技巧了。

上次看到文章一段話的大意是:「不管你有再高的學位、學歷或是職業頭銜,但是在育兒界都是個新手爸媽,而且育兒照顧是沒有學位證明書的。」沒有人能夠給你標準答案,育兒方法百百種,沒有一個公式可以告訴你,怎麼帶孩子才是正確的解答,而且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方式,我們都可以嘗試,問問育兒前輩,看看別人的經驗分享,擷取你需要的部分,然後邊走邊調整,找到最適合自己與孩子的方式,這樣就夠了。

我也是一個在學習、調整的家長,也會有徬徨自己是否做得對的時候,很怕自己做錯了什麼,而影響到孩子,所以我會經常看書、與育兒的朋友交流經驗、看看其他前輩育兒的方式,而去調整自己教養孩子的方法。

育兒雖然追求一個情緒穩定度,但是自己的孩子,往往是最會扯斷你腦中保險絲的專家,小孩很難說一次就懂,經常是需要不斷不斷地叮嚀,才會養成一個小小的好習慣,而且這也很講求當下大腦成熟的階段,例如「學齡前」的孩子,還是以自我需求為主要的訴求,因此一不滿意可能就會崩潰大哭,這時候你跟他除了講道理之外,我覺得繪本故事會是幫他們擴充問題解決的情境記憶。到了國小階段,你會發現孩子講道理開始能懂了,也會懂得去關心別人,因此這個過程是很難速成的,你會發現當父母以後,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及抗壓性了。

過去所受的訓練,耐心跟淡定度都蠻高的,但是當我面對孩子的哭鬧時,我也會有覺得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窘況,因為孩子不跟你講道理的,實際是他們大字不認識幾個,怎麼跟你講道理。所以面對孩子把說的話當作耳邊風的時候,我的保險絲,也常常會燒毀,而對他們的語氣變得很兇,或是請他們直接去面壁思過。

森林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從當了媽媽以後,更能夠理解女人的不容易。

最近剛好適逢小女小學開學的日子,我們都期待了好久,也準備了好久,但爸爸剛好反覆發燒感冒了,女兒開學當日,我一個人早起弄了早餐,叫兩個小寶貝起床,整隊出發到校門口,參加新生入學儀式的拍照活動,我們開開心心地完成,正式加入晨行人的行列,弟弟自此成為幼稚園早到教室玩玩具的VIP。

回家後,我們都在分享著開學有趣的事情,爸爸戴著口罩幽幽地說:「好可惜喔,爸爸今天不能陪妳去開學。」女兒說:「你感冒好好回房間休息吧。」因為感冒,大家也不想被他傳染,已經彼此隔離了一段時間,這些日子,幾乎所有的事情我都自己一個人完成,特別也不想讓女兒感覺到失落,活動還是如常地進行,但是到了今天,我在校門口看到每一位媽媽帶著孩子上學的樣子,有揹著一個寶寶騎摩托車送老大上學的爸爸,每個人都在為了自己孩子的幸褔在不同方面努力著,真的是好感人的畫面,儘管每個爸媽內心的口白可能有百百種,但我一人獨自地感動起來。

我想每個爸媽都有過無助、暗自落淚的時光,那些不想被孩子看到自己辛苦的模樣,再苦,也是撐著,在孩子面前藏著自己的煩惱跟困難的時候,藏著藏著把自己變成了戰士或是小丑。這兩個角色,都是戴著面具,隱藏著真實的自己,前者想為善不欲人知,後者是怕人無法接受這個悲慘的自己,所以都戴著面具,但其實都隱藏著一些擔心及害怕,要武裝自己很堅強。

最近跟女兒一起看了蠟筆小新的新電影,我才發現蠟筆小新一家子,原來很真誠地在生活的樣態,把人性真實地刻畫出來,在一個家裡就是有愛、包容、相逼,和偶爾的爆走,一家人好像就是有著各種樣態,而不是要戴著面具,做一個像妮妮媽媽只呈現優雅那面的假面人,也許真誠地袒露自己也沒有關係,讓孩子知道你累了,需要一點休息或是一起合作。

面對幫不上忙的伴侶或是在一邊納涼的豬隊友,除了爆氣跟落淚之外,有沒有別的選項呢?相信我,肯定有的!當你覺得很無助、不被理解的時候,看看天空,除了眼淚不會掉下來之外,你會發現世界還很大,而且不斷地在變動著,眼前的困境,不會一直都是這樣,你會發現天空中的雲,千變萬化,看著看著,會發現你不孤單。

文章標籤

森林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3C產品唾手可得,新時代孩子彷彿對於3C產品也是很容易上手,光看我家當時兩歲多的小犬有次翻找到我放在包裡的iPad,我都沒教,平時也不會提供給他玩,只見他簡單地點開、叫出APP、開信箱點信的樣子,那個手勢之滑順熟練,我還以為他是哪來的老靈魂,不禁讓我猜想APPLE的設計是否有給小朋友測試過,如此的人性化。

因此在如此容易上手的情境之下,先落實延遲給寶貝們接觸3C產品的時間,是最理想的,那些設計電腦的比爾蓋茲、iPhone的賈伯斯,他們都不會從小就給小孩使用他們的產品,反觀他們的孩子不是學騎馬就是去體驗生活啊。真正的商人,他們肯定知道要怎麼讓人對他的產品上癮,也就是他們能掌握人性的弱點,沒有這個產品不行,要避免網路成癮的關鍵,就是在確保孩子能夠了解3C產品只是輔助生活的工具,了解這些產品只是拿來工作、聯絡、查資料的工具,而非讓3C產品成為主宰他生活喜怒哀樂的鑰匙。

如果你說最理想的年齡會是什麼時候,許多研究指出是在國中的時期,我個人拿到第一支小海豚手機是在國三,功能非常單純,就是跟爸媽聯絡而已。我覺得甚至越晚拿到手機越好,在你能確保孩子有足夠定力,在生活當中已經建立個人興趣及對現實生活的熱愛,還對於防不勝防就彈出來的那些廣告能視而不見的時候,並且了解那些內容的意圖的時候,你再給他個人的手機。如果大人自己都辦不太到,怎麼有自信能給孩子3C產品,然後又期待他們不會成癮呢?

我沒有反對讓孩子看一些卡通,我覺得好的卡通或是紀錄片甚至能幫助孩子成熟,但前提必須是落實3C年齡觀看分級,是守護孩子心靈的起步,當孩子看了不適齡的影片內容,對於他們的睡眠、心理及行為方面都會有不良的影響,所以請大家也要好好落實把關孩子看的影片,甚至家長要陪同觀看及解說。如果說要推薦卡通,我很喜歡宮崎駿系列的龍貓、借物少女艾利緹、波妞及神隱少女等,這些比較適合學齡前的孩子看,也很適合親子一起討論劇情還有欣賞電影的配樂。

曾有人告訴我:「3C成癮的孩子,真實生活中多半沒有人陪他或引導他怎麼玩。」如果生活中有更有趣的活動,爸媽會帶著他去體驗更多有趣的事情,知道與人接觸的實感,而不是當他拿著撲克牌過來找你玩時,你冷漠地滑著手機說:「我沒空」這樣冷冰冰的感覺。讓孩子知道,生活中還有其他更好玩的事情,同時爸媽自己也要能放下手機,就專心地與孩子同樂,創造更多有溫度的時刻,而不是回顧自己的生活,都在一支手機上滑來滑去,而錯過了眼前就這麼一次的分秒。

228792fgsdl

森林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最近小犬好不容易度過不要不要期,來到了3歲,症頭沒有減緩的意思,反而更加的狂暴,媽媽我都要經常深呼吸,告訴自己:「小孩會長大。小孩會長大。」現在的他還是會堅持一定要按電梯的鍵,沒按到會難過的不想上學,念一下他,就會難過地倒在地上說:「討厭媽媽,媽媽讓我不開心。我要媽媽抱。」但是當我伸出手要抱他時,他卻又倔強地不要我抱,搞得媽媽覺得自己是個傻子。

這時,我開始回想姊姊小時候的同時期,的確也會像這樣,雖然女生相較之下比較溫和,但是對於表達自己的想法都還是說不清楚,很常哭鬧,這時候最需要的就是爸媽幫他把內心話說清楚,並且教他可以怎麼疏導自己的情緒。這樣的方法,會比懲罰來得快又有效,所以在爸媽自己快被3歲小兒搞得很亂,快抓狂時,可以先看看這篇。

大腦前額葉神經突觸密度在3歲時達到高峰,是成年人的兩倍多。

In the proliferation and pruning process, simpler neural connections form first, followed by more complex circuits. The timing is genetic, but early experiences determine whether the circuits are strong or weak. Source: C.A. Nelson (2000). Credit: 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In the proliferation and pruning process, simpler neural connections form first, followed by more complex circuits. The timing is genetic, but early experiences determine whether the circuits are strong or weak. Source: C.A. Nelson (2000). Credit: 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文章標籤

森林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親子天下的邀請分享

這次主要介紹教育界存在已久的專題式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 PBL),這種學習方式是採取全面性的教育及學習方法去促進學生深度地探索一個主題。

面臨人工智慧的崛起,新世代的孩子需要具備的能力已經不再是死背、樣板式地輸出或是考試機器了,因為這些人工智慧都能夠做到,那麼孩子需要的是什麼呢? 除了能夠駕馭知識外,根據2023年1月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指出,未來工作特別需要10大關鍵軟技能(core soft skills)主要分四大類型,包含問題解決、自我管理、團隊合作、科技運用與發展能力,如下:

https://reurl.cc/klbmer

  1. 分析式思考與研發
  1. 領導及社會影響力
  1. 主動學習及學習策略
  1. 運用科技的能力
  1. 解決複雜問題能力
  1. 科技設計及程式
  1. 批判式思維及分析
  1. 韌性及抗壓性
  1. 原創性
  1. 邏輯

這10項其實已經屬於高階教育的學習及專業培養了,在大學求學的階段,教授就經常強調批判式思維(critical thinking)及分析能力,這點是獨立思考不可缺少的一項,也是需要長時間鍛鍊及累積的技能,更不用說其他領導能力及抗壓性,這些能力都不是一蹴可成,需要生活經驗,更需要個人反思及整理資料的能力,這些都不是機器人能夠輕易取代的能力,因此怎麼培養我們及我們的下一代學習到這些能力,都是值得我們去探索學習的課題。

甚至根據統計,約有40%的員工需要花至少6個月的時間去學習新的技能以符合未來工作的要求,因此活到老學到老,不只是說說而已,就讓我們與孩子一起學習進步吧。

文章標籤

森林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安全堡壘 (Secure base)指得是探索的起點,也是整個依附理論的基礎,在1963年由心理學家Mary Ainsworth提出。這也是我念心理學時很喜歡的一個概念,安全堡壘,顧名思義,讓人在一個很安全、堅固且被包圍的時空當中,一個人得以舒展、得以休息、得以安心地做自己。寶寶大概6個月大左右,開始坐、能爬行就是探索的開始,會把熟悉的照顧者當成安全的基地,在冒險與尋求安全感之間反覆地試探並取得平衡的歷程,這是一個從童年到成年愛情都影響著我們的重要概念。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當中,有沒有遇過讓你感覺很溫暖、安全可靠的人或空間呢? 有些人可能會喜歡游泳池、某個咖啡館的氛圍、有些人喜歡在麥當勞、有些人喜歡貓的陪伴,有些人喜歡狗的熱情與真誠,試想看看你有沒有在哪裡或哪個人面前感到很自在安全呢? 如果有的話,很恭喜你,有一個自己的安全堡壘,在那裡你可以全然的放鬆。如果沒有,也可以看看這篇文章,一起尋找或建立屬於自己的安全堡壘,進而成為能守護他人的安全堡壘。

心理學家很重視童年的經驗,每個孩子在小的時候,受到父母的照顧,試想每個嬰兒在哭鬧的時候,都有一個人會來看顧他、關心他,不管他怎麼哭鬧,都會緊緊地抱著他,讓他靠近,聽著熟悉的聲音,聞著熟悉的氣味,放鬆下來,這樣的歷程不斷地發生,因為孩子在反覆確認及建構安全堡壘的樣貌,直到孩子跟父母間建立了信任感,孩子知道,爸媽一定會來後,他開始能在自己的嬰兒床玩耍。這就是一個安全堡壘的擴展,從爸媽的懷抱到獨自在嬰兒床,有了安全感的孩子,他探索的範圍會逐漸擴大。這是不是也像極了,剛在熱戀期的人們呢?情人間反覆地確認對方的心意及鬧脾氣,不過一旦成為老伴以後,又是另外的光景了,這個大概就是已經從安全堡壘變成廣闊大草原的另一種概念了。

至於怎麼提供孩子安全感呢? 這個也是我在練習的過程,因為我有兩個小孩,可以觀察自己提供的安全感品質成效,像最近弟弟剛好快三歲了,正值自我意識情緒(self-conscious emotions)與自我評價之間開始產生明確聯結,對於讚美與責備敏感的階段,同時也是儀式狂魔的階段,例如: 電梯要給他按、家裡的電燈給他開、每天早上起床後需要媽媽背著走出房門。今天早上,我起了大早準備先蒸個包子,再去喚醒他,殊不知弟弟醒來找不到我,下床後生氣地爆走,全身用力地哭鬧,這時候說什麼都聽不進去的時候,因為我沒有遵守儀式,其實儀式對他們來說就是承諾,也是一種安全感。這時就只能好好地抱住他,直到他的情緒平緩後,才能好好跟他說明,反觀已經比較有安全感的姊姊從房間揉著眼睛走出來說:「弟弟就是早上起床沒看到你會緊張啦。」

1.要去哪裡,請做報備及約定回來的時間,請不要不告而別: 這一點對小孩真的很重要,是建立安全感的必要條件之一,正面地告知孩子,媽媽去哪裡,什麼時候就回來,小孩比你想得還理性,你有好好地跟他說,他會記得,那也請你要遵守約定地出現。反覆地實現諾言,就是信任感建立的過程,不要因為害怕孩子哭鬧,就偷偷地溜了,這會讓孩子很傷心。

2.無條件接納:孩子在學齡前,大多還不太會表達情緒,有時即使是大人也還是不太清楚自己的情緒,雖然隨意地對人家發脾氣,還期許別人會無條件包容,真是天方夜譚,但對於教養孩子學習調整自己情緒的過程,先無條件接納他,是一種療癒的過程,讓他知道有情緒是正常的,特別是這些大腦前額葉還沒發展成熟的寶寶們,讓他們感受到即使在生氣,爸媽還是會在這邊陪著你,等待他情緒緩和後,再告訴他剛剛這樣爆走是不是自己也不舒服,也許下次可以試試用別的方式表達你的抗議。當你發現孩子遇到困難時,會第一個跑來找你求助,這就代表你是他的安全堡壘了,當一個人的安全堡壘也是幸福感滿滿。

文章標籤

森林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天下好讀版,可直接點下圖。

image

平時已經一團亂的生活,是否發現孩子在你很忙的時候,特別愛來湊熱鬧呢?

這時爸媽內心的小劇場經常會出現,擔心事情只會變得更糟糕,便將孩子排拒在外,或是請他走開。

其實,這個時候的孩子,體驗到兩種失落的感受,就是爸媽的「拒絕」及「嫌棄」,但其實小孩說不出這樣精準的描述,通常你會看到他們頭低低地走開,或是在一旁眼巴巴地看著。

這時,爸媽其實可以覺察看看自己排拒他們的理由是什麼?是避免事情變得更糟?因此自己要花更多時間善後,或是這件事有危險性?或是你覺得自己做才是最快最有效的呢?

文章標籤

森林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日前才因為孩子挑食的事情,跟H發生了爭執,因為女兒本身對食物就很敏感,可能自小念華得福系統,食性偏向蔬食方面,因為考量女兒營養均衡的狀況,特意在晚餐的時間下廚煎了蛋給她吃,女兒不知怎麼的就是不吃,她說爸爸之前說過雞蛋裡可能也會有小雞,機率很低,但她不想傷害到動物,於是就不願意吃,旁邊的弟弟則是大吃特吃。

我一整個怒火中燒,女兒已經夠挑了,爸爸怎麼還可以開玩笑地說這樣的話呢?原本女兒還喜歡吃茶葉蛋,聽過爸爸這麼一說,還真的漸漸地少吃了,在餐桌上質問H是否有說過這樣的話,老爸也被我問得心煩,女兒在旁邊啜泣說: 「雞會生蛋,蛋當然也是動物的。」我說不過女兒,內心也佩服她的善良跟細膩,但是我還是在意她要補充蛋白質的部分,於是責怪起H亂講話。有時大人無心的一句話,孩子總會聽到並且加以思考,因此不得不慎重,即使立意是良善的。

這也讓我想起來,周遭的朋友也經常為了孩子各種教養和生活的小事情,容易發起爭執,其實往後退想想,這是多小的事情,但總是在一個點上非得爭個輸贏,有時媽媽為孩子想得是更細膩的層面,爸爸想得是比較宏觀實際的方面,因此在溝通上,媽媽會覺得爸爸想得很少,作法很粗糙,爸爸則認為媽媽老是注意這些小細節,是要把小孩寵壞嗎?

但作為爸媽在出發點,還是有共通的地方,就是都想幫助孩子,但因為彼此在成長的脈絡跟性別角色在社會文化影響下,本來就不太相同,能夠完全教養態度一致的父母,不會為了教養孩子產生分歧的父母,是少之又少的。

當媽媽以後,多的是想奪門而出的時刻,就像爸爸,有時會在下班後多在車上待一下子一樣的心情吧。雖說逃避不可恥,有其必要之惡,那都只是為了喘口氣,讓自己的心情做個轉換,有時當媽媽也會有不知該怎麼處理的時候,那就讓自己喘口氣吧,其他就交給惹媽媽生氣的老爸吧,但在出門前,還是要告訴孩子,媽媽出門去做甚麼,什麼時候回來,給孩子有基本的安全感。

森林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天下好讀版 (點我)

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寫這樣的一個主題,大概是看到現在生育率超低,年輕人在尋找另一半有著很多挫折,這都讓我想起18歲時期剛上大學的我,有過少女維拉的煩惱,對未來的徬徨,那時常仰望著那些事業有成的女人,心裡想著她們怎麼辦到的,怎麼有辦法平衡家庭跟事業,還能夠把自己照顧的這麼美?到現在我才知道,那該有多不容易,根本沒有辦法平衡,檯面上都只是冰山一角,多的是在海面下的掙扎。但是也沒有那麼絕望,所以我想寫一封信,給年輕的自己。

親愛的:

突然寫信給妳,想問問妳現在過得好嗎?剛上大學或是在職場上鍛鍊自己了吧,離開了家裡的保護傘,才知道原來爸媽幫我們遮了這麼多的風雨,從現在開始,我們要自己導航人生的方向了。

初來乍到

剛到陌生的城市,請妳不要害羞,多去參加一些社團或志工活動,或是選擇感興趣的課程,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不用羨慕那些光鮮亮麗的人,去認識他們,也許他們也很樂於與妳相識,如果遇到真心的朋友,會是青春生活中難忘的回憶。因此拋開妳的害羞,多走出去看看吧,不要害怕挫折,如果對方拒絕了妳,妳也就當作彼此不適合,同時也多多提升自己。但是,也請妳好好地擇友,古人說:「友直、友諒、友多聞」,還是有其道理在,不要為了寂寞,硬是找個人來湊,不如去圖書館多看點書,也可以神交古人,充實自己的內涵。

黃金時期

在這段最黃金的時期,希望妳知道自己的每一步都是在累積自己的專業能力,不管妳是在上大學還是在職場,這個花樣的年華都不該浪費掉,不該在賴床跟翹課中虛度光陰,也不要太執迷偶像劇,與其追偶像,不如把自己當偶像一般經營,因為妳再怎麼追跟沉迷,那些偶像的老婆都不會是妳,就算是妳,偶像老了也是大叔一枚,但妳卻可以像他一般努力地讓自己發光,變得更有自信,而這些自信來自於妳對自己的要求與鍛鍊。

文章標籤

森林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森林媽媽熱騰騰的親子天下新文章來了~

你有過陪孩子讀書,他一直要你念同一本的跳針生活嗎?

來看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啊?

媽媽一直唸同一本唸到懷疑人生?

詳情請見親子天下好讀版: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4601

也感謝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的分享熱映中~~

文章標籤

森林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親子天下好讀版: 點上面圖片即可跳轉

現在是科技發達的社會,大家多追求著物質生活的繁華,但很多人的內心總有個洞,會在夜深人靜時,讓人夜不成眠與輾轉反側。

老子有句名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其實現代社會就是這樣的寫照,街道上的霓虹燈炫目,衣櫃裡五彩繽紛的衣服,音樂都是廉價嘈雜的電子音樂,美食餐廳滿街都是,開著各式名車奔馳,周年慶到了,人手一個精品包,但是,然後呢?這些包包跟球鞋,最後也是放在櫃子裡生灰塵,百年後,不知道有沒有機會變地球垃圾還是古董?而人心呢?並不會因為吃到什麼就滿足,你會打開手機預定下一次要拜訪的餐廳,這就是我們說的小確幸,我也是這樣的平凡人,過著這樣永無止息的生活。

直到最近,外婆往生後,我才開始體會到,現代生活把生命議題擺在好遙遠的位置,同時也把對生老病死的恐懼跟意義阻隔在外。

文章標籤

森林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回台中送走外婆最後一程後,我沒有落淚,因為在今年中秋節回去看外婆後,看著外婆挺著老邁的身軀,帶著小女在前院採金桔的模樣,舅舅攙扶著外婆走進家門的時候,我們跟外婆道別,我猜想不知道外婆是否撐得到過年,這次也許就是我們的最後一面,記憶也就定格在那個畫面,我祝福外婆到另一個她所嚮往的安樂世界,也慶幸自己把握了時間,回去抱抱她。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愛著的人?從小我一直想了解什麼是愛,大學特別修了心理學的課程,還寫了一篇有關愛情的專題報告。

「愛跟愛情是不一樣的事情,愛是奉獻,不求回報,在看到所愛之人過得快樂,你也會快樂,能與之共同感受,而你看見了對象,自我便消融了。」這是我的親身感想。

每個人都有年少輕狂的時期,但經歷了那些賀爾蒙狂飆的時間,我們變成了成人,體驗了愛情之外的愛與責任,如果你還沒有體驗過愛情,也沒關係。在生活當中,還有很多你可以愛的對象,你的家人、寵物、朋友乃至地球另一端的人。

因為在乎對方的喜樂,捨不得看到他的難過、不舒服跟失落,他的痛苦,你能感同身受,這就是一種愛的表現,有時不見得會在愛情裡面感受到。因為有了愛的人以後,才懂得柔軟的可貴。就像青少年的時期,經常會頂撞老爸老媽的我們,等到長大以後,才知道爸媽當年的用心良苦跟包容,暗自在心裡告訴自己,再也不要讓爸媽難過了,今後要做讓他們安心的事情。

森林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天下好讀版: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4194

天氣很好的時候,孩子放學後就會帶他們到附近公園玩,這是孩子最期待的時刻,雖然一打二在公園對我來說還是有點抖,但是為了讓關在學校一天的孩子放風,我也是鼓足勇氣了。

公園,儼然是孩子放電的好處所,也是爸媽稍微喘息的空間,在那邊可以觀察到孩子跟家長的百態。

孩子彼此總能在公園找到玩伴,這是孩子們神奇的地方,家長通常都是站在場邊看著或是聊天,也有些在滑手機,而我通常是看著場上不同孩子的互動。

今天我觀察到有一位低年級的男孩,他在公園大多獨自玩,想加入別人時被拒絕,就會有一些小動作,例如,從背後推人或拉別人的頭髮。

我當時張望他的父母在哪邊,但我幾乎沒有看到有大人反應。直到,我看到那個小男孩在我面前與他同齡的小女孩打起來,他用力地推女孩的胸口,這時我忍不住制止,我跟他說:「小朋友,你不可以這樣推人喔。」他便跑開了,即使如此,我都沒看到他的父母出現。後來,我才知道,他的媽媽一直站在旁邊看著,對這個小孩的行為毫無反應。

文章標籤

森林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子天下好讀版: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4154

有時碰到陌生人或是在社區搭個電梯,人家總會好奇這個時間,你不用上班在做什麼? 彷彿不在白天上班的人都是無業遊民一般的假設。

面對有這般的提問,我一般就微笑帶過,但是問多了,也是覺得煩。我覺得要先過得了自己這關,才有辦法坦然地面對這些好奇的提問。

以下有4點給各位參考。

1. 沒上班,就代表沒有貢獻或是生產能力嗎?

文章標籤

森林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在寫文章之前,先去維基了解一下各國的育嬰假狀況,整體看來覺得台灣的勞基法立意很好,粗略比較產假跟育嬰假品質大概是歐洲>亞洲>美洲>非洲?

但現實還是很骨感。

在台灣育嬰假真的是很棒的福利,產假2個月,帶8成新的育嬰假有6個月,或是3歲前的2年育嬰假,可以讓媽媽們安心育兒及尋找合適托嬰處所的緩衝時間。但是在這樣優渥的育嬰假條件下為何還是不夠,其實勞基法有很多明文訂定的好方法,但是實際上能夠落實的企業有幾家,不外乎是公營企業或是大公司,才有辦法配合勞基法的規定。像是育兒彈性工時這塊,也是很模糊,儘管性別工作平等法說明:

  • 第十九條規定,受僱於僱用三十人以上雇主之受僱者為撫育未滿三歲子女,每天可減少工作時間一小時或調整工作時間;減少之工作時間,不得請求報酬。
  • 受僱於僱用未滿三十人雇主之受僱者,經與雇主協商合意,亦得適用減少工作時間1小時或調整工作時間之規定。

其實父母最需要的就是接送孩子的時間能夠有個彈性,小孩要出門各種花招、拖延戰術、哭鬧、賴床都有,只有帶過小孩的人才懂的苦。爸爸媽媽苦於不想要上班遲到,不是要起個大清早,就是要用威逼利誘把孩子帶出門,這樣的生活品質,根本是反催生。

五代南唐顧德謙弄簫圖_091922

文章標籤

森林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這時代要維持一個家庭的運作,真的不簡單。物價通膨,世局紛亂,樣樣都是求新求變的時代,有其好處也有其壞處。

我這裡就說說好處吧。我覺得現在也是個不錯的育兒時代。在經歷數代媽媽們的掙扎,雖然現在的媽媽還是會掙扎,但是我覺得在我們的社會中有股溫暖的力量都在支持小孩成長。那也許就是我們社會當中的那股熱情跟韌性吧。我們社會當中暖心的人很多,像有次連假返鄉,高鐵自由座車廂擠著滿滿的人潮,我這個臨時買票的人帶著一個3歲小孩,我沒有寄望會有座位,只寄望小孩在沙丁魚陣中能冷靜就好了,結果一上車,滿滿的人潮,讓3歲小孩感到很慌張,一直吵著要媽媽抱,我一手抱著他,一手拎著行李,只能靠著椅子尋求支撐,我看著座位上的年輕人,有的睡覺有的帶耳機,心生羨慕。但就想說再站個半小時就到站了,沒想到一位略有白髮的阿伯,站起來讓位置給我,我急忙拒絕,我說: 「我再站一下就到了,不用不用。」阿伯說: 「抱著小孩拿那麼多東西,趕緊坐著比較安全。我下一站就要下車了。」阿伯盛情難卻,大家看著我們,我就趕緊移位置過去了,跟阿伯一再道謝,也跟小孩說明阿伯的好意。後來看著阿伯下車的身影,除了默默祝福阿伯好人一生平安,也讓我想起自己的爸爸,都是愛護小孩,能夠感受別人辛苦的人。

我們小時候的時代,媽媽們是職業婦女的狀況也是常態,爸爸除了上班也會幫忙照料孩子的生活,我自己的爸爸在那個時代已經算是先驅了,還會做家事。因為媽媽上班需要通車,早上起來總是爸爸備好早餐,幫我綁了歪七扭八的頭髮,然後送我去上學,自己再趕去上班。偶爾在家也會看到爸媽為了家事擺不平而爭執,因為媽媽很酷,不開心就叫老爸自己去做,好在爸爸能夠理解也就承包下來做,自此洗衣服曬衣服就變成爸爸的工作了,而我也經常把這樣的爸爸寫進國小作文裡,還被老師拿出來讚揚,因此我也以爸爸為榮。比起經過日本教育的阿公們,沈默寡言,對孩子的關懷多是透過媽媽溝通或是默默以行為表示,這種壓抑的愛,在我們這個時代得以釋放。

所以我覺得現在這個時代也是一個很好的育兒時代,現在育兒的爸媽跟我的生長背景應該相似,我們的父母在家事分工上有了變化,不再只是單純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孩子也學會不同的家庭角色的轉換,不再是照顧者都是媽媽,工作者是爸爸了。媽媽能夠表達自己的需求,而爸爸也願意理解,在這樣的環境下給孩子們有了良好的示範。

有時我看到爸爸們和小孩的互動畫面真的很可愛,像是用揹巾帶著寶寶去托嬰的爸爸、帶著小孩溜滑板上學的爸爸、陪小孩練習騎腳踏車的爸爸、一把舉起在地上打滾的小傢伙,及那些接送孩子的爸爸,在學校門口目送寶貝進門的樣子,他們對孩子操的心跟媽媽們一模一樣。這個時代的爸爸卸下更多的包袱及武裝,得以在情感層面跟孩子交流也能共同體會到孩子成長的喜悅,因此爸爸們也能展現出柔軟的心。其實當今的爸爸們要做的事情也是超多的,除了工作之外,也參與了很多養育孩子的活動,甚至有些爸爸做的細膩度比媽媽還好,不得不說,可能是上一代的父母教得成功和社會觀點的轉變,這一代的爸媽們能夠去彼此體諒甚至主動承擔,此外,在心理學理想的人格是兩性化(androgyny)的個人適應性會比較好,也就是中文意思的剛柔並濟,同時具有強悍跟溫柔、堅定及養育行為,以不論生理性別而是取決於當下的情境,可以自然地表現出所謂男性化的獨立或是女性化的敏感。

文章標籤

森林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