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思考一件事情,
一個人的審美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影響造成的?
小時候的我,偏中性,國小高年級喜歡打籃球,
媽媽總是期待我穿上可愛的公主鞋,
但我總是買了一雙又大又黑的籃球鞋。
大概就是一個後天無法改變先天的鐵例...
最近我在思考一件事情,
一個人的審美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影響造成的?
小時候的我,偏中性,國小高年級喜歡打籃球,
媽媽總是期待我穿上可愛的公主鞋,
但我總是買了一雙又大又黑的籃球鞋。
大概就是一個後天無法改變先天的鐵例...
每位爸媽在第一次抱到自己的孩子時,有時會湧現一股使命感、一種責任感、或者一種佔有慾,覺得這個孩子是屬於我的一部分,我一定要好好地保護他。就像長髮公主、睡美人一般,前者把她囚禁在高塔裡,灌輸著外面世界有多可怕,只有媽媽才是這個世界上不會傷害妳的人。後者,則是用盡一切可能,想去改變奧羅拉的命運,但始終躲避不了,於是整個世界陷入了沉睡。
我在<當媽後,你是公主,也是壞皇后>書中看到一句話:「我們可以試著讓孩子為他們自己的命運做好準備,但我們無法保護他們不受命運的影響。」孩子有屬於他的時代,幫孩子做好準備,讓他在必要時刻知道該如何做出最好的抉擇,這是我們可以做到最好的幫忙了,其他不能控制的事情,我們可以為他們祈福、祈禱及給予祝福,而不是用控制、打擊信心、恐懼的方式,想去導引他們到自己覺得正確的道路。
其實,有沒有想過,你自己覺得正確的道路,在未來的10年後,還會是正確的嗎?在我小時候,父母會說公務人員或醫生會是一份好工作,但是長大的我們,現代有很多賺錢的工作,都不是以前存在的。這些話是對在意能不能賺錢的父母說的,你說不能賺錢要喝西北風嗎?的確,賺錢是很重要的一環,能養活自己,但是為了賺錢,為非作歹,連自己的生命、幸福及健康都賠上,這是值得的嗎?
上次看到五月天阿信對著鼓手冠佑的女兒小玫瑰說:「無論妳有怎樣的爸爸媽媽,對妳有怎樣的期許,這一生只要妳平凡快樂,那就是最偉大的。」能夠平凡而快樂,這是多麼棒的體會。
很多人為了追求名利,到了高處不勝寒,感受不到任何快樂,因為感官都已經麻痺了,來跟你交際的朋友,有多少是真心的,也辨別不出來了。能夠安處於平凡,而且能感受到快樂,那就是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祝福,讓他們知道,你不用多偉大,不用成為大明星,只要你在日常生活中努力了,身邊有真心愛著你的人,會陪著你一起分享每天的天氣及喜怒哀樂,知道什麼是真實的快樂,而不是迷失在虛華的世界,能有養活自己的能力,有自己的興趣,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快樂,那麼這樣就是偉大的了,完全不需要跟任何人比較。
生活,從來就只需要跟自己交代。
有的人說,也許過個10幾20年,全職媽媽這個族群就消失了,因為雙方都出門去工作了。當我聽到這個說法,我一半存疑,一半感到有些可惜,全職媽媽這個標籤,依舊肩負著許多的包袱跟貶抑,有人說當女人要經濟獨立、要精神獨立才不會被男人欺負或是被騙,所以有些人乾脆說不婚不生,快樂一生。
但是,真的會快樂一生嗎?這真的是一個好問題,我沒有正確的答案,而且這個問題應該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內心的需求不同,所以無法一概而論,就像歷史中的皇帝百百種,有多子多孫的,有整天花天酒地的,還有出家的。即使擁有了世間的財富,萬人之上,但是內心渴求的快樂不同,甚麼叫快樂只有自己能夠定義。
因此說到快樂,最基本在一個家庭裡面,溫暖人心的燈塔就是媽媽。如果這個燈塔油盡燈枯,要怎麼在一個家庭裡面經營快樂與溫暖,其實這個對現代人的心理有很大的影響,只是大家還沒有正視到這塊。
現代人大多是雙薪家庭,因為雙方忙碌於工作,彼此能在工作之餘還有體力與精神,坐下來搭著對方的肩膀,講一些關懷、溫暖彼此的貼心話,少之又少,職業婦女的角色其實是很煎熬的,得像個男人一樣在職場上表現自己,回到家又被期待像女人一樣操持家務,甚至變成在家裡要用金錢多寡在角力彼此的地位,那麼這就失去家庭的意義,這不是人在做的工作,比較像超人。
「但我們終究不是超人,最理想的是專業分工,而不是把人放在錯的位置上,然後學會互相體諒。」每個家庭的狀況不同,我不覺得經濟獨立就能解決婚姻的問題,多的是角色的問題。當一位女生有著高學歷高收入,但是她的內心依然有著想要對當媽媽的角色負起責任,甚至陷入拉扯,我看過很多寧願放棄光鮮的職涯,奮不顧身也要守護在孩子身邊的女人。我想這是很浪漫也很有勇氣的行為,但很需要看另外一半是否能理解與支持,有時另一半的答案會很令人心寒,因此還是得看伴侶是否懂得尊重跟支持,還有自己是否真的適合當一位全職媽媽,有時想像很美好,實際上當媽媽比工作還要難,那麼外包給專業的老師也許會更理想,所以還是講專業分工。
回歸到全職媽媽,這是一個可以很偉大也可以很卑微的角色,端看媽媽怎麼看待自己的角色跟心力的分配,有的全職媽媽能夠平衡自己跟家庭的角色,能夠安排生活,並不會有跟社會脫節的問題,在精神上是充分獨立的,她提供的就是這個家的情緒價值,她在守護這個家的幸福,是安全感的源頭,孩子跟伴侶都依賴著她。而且全職媽媽的角色,不是一輩子的,有時只是一種過渡時期,在家人需要妳的時候,能夠回應他們,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一位媽媽,一定要好好珍惜,那是她能夠給的最大勇氣與承諾,是一種付出跟保護。但也要鼓勵媽媽,也想想自己,也要撥一些時間給自己,做點自己想做、喜歡做的事情,支持著她,一如她一直支持著你們一樣,這才是家的意義跟溫暖。
我說:「好無聊,自己就要找事情做啊。」
她問:「媽媽,你都不會覺得無聊嗎?」
我:「好像不會耶,我從小連唱歌都可以一個人分飾兩角唱傷心酒店。」
她說:「哇...你都不怕無聊嗎?」
我說:「我反而喜歡自己一個人的時間..」
她:「媽媽,什麼叫無聊啊?」
是否跟伴侶溝通的時候,經常覺得挫敗,跟他說這件事如何,他會跟你說:「你還不是一樣?」想要深入探討一件事情的時候,卻在這邊撞到了牆,我說A你說B,這樣的情況是發生了什麼事?
其實,大部分的我們都沒有受過溝通的訓練,從小反而比較多的是辯論的訓練,在一個不服輸的立場下,把對方當成了對手在論對錯或是正反方的說服。當對方說了一件可能讓你覺得不服氣的事情時,你就會也舉一件對方也類似的事情,結果弄得雙方變成在辯輸贏,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在伴侶溝通當中,形成了一道牆,彼此在牆的兩邊撞得鼻青臉腫。
如果溝通,可以讓在同一艘船上的隊友,更加凝聚向心力,這才是溝通當初的意義,有時候舉類似的例子,並不會讓對方感受你同理心的表現,反而覺得你只是在狡辯,因此什麼才是帶著同理心的溝通方式呢?
同理心(empathy)常見的說法是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但其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因素是”帶有情感”地去理解(emotionally understand)對方的感受,並想像自己在對方的處境下會有的感受。
首先,關鍵點是你要能先聽懂,如果你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更不可能理解他背後底層或隱藏的情緒,因此同理心其實並不是那麼簡單就能擁有的能力,但可以練習,先放下自己的主觀想法,不帶有批評地先專心聽對方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也許會比較不耗能。
其次,承認對方的困境或是感受,很多時候,溝通失敗在這個地方,當隊友跟你說:「我沒有辦法一打二。」而你回答:「你又沒試過,怎麼會知道沒辦法。」這就變成了讓對方孤單地面對這個困境,有時光是認同對方的困境,就能夠給予對方力量跟被理解的感受。也許可以說:「我也超怕一打二的,我知道很恐怖,還是我們可以…」確實了解對方的困境後,再一起想辦法。
最近社會新聞很多,有關虐童或是特教學生的事件,其實很多事情跟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短暫影像有很多的落差,這些事件都是需要個別深入去探討的,而非只是抓戰犯這樣而已,責怪是一時的,但怎麼歸根究柢解決問題,是需要長時間跟資源投入去建構的,傷感的是,這些需要關注的族群,往往不會被資源當作首要考量的對象。
我們可以做什麼來保護孩子呢?孩子不管是不是你生的,其實他們都是這塊土地未來的希望,特別現在少子化,這塊土地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資源,好好地保護他們,栽培、教育他們,發現他們的長才得以開展。因為未來的社會需要他們來支撐,就像我們小時候也是受到上一代的大人們的呵護及完善的照顧才有今日的我們,這是一種責任也是傳承。
我在工作上也常遇到很多孩子,看著他們,我會想好好聽見他們的苦惱,挖掘他們的潛力,幫助他們實現自己未來的夢想,在他們身上我看得見未來,因為他們就是未來本身。每個遭遇困境的孩子,背後有不同的問題,多半是家長,有的是嚴重缺乏支持系統,有的是過分溺愛,孩子需要的是有穩定且有結構的陪伴生活,怎麼拿捏,都是一門需要客製化的藝術,實在無法一概而論。
我們可以想一想,年老以後,希望這個社會怎麼待我們,我們現在就要這麼對待這些孩子,他們才會感受到這個社會是溫暖且有擔當的,而非冷漠的。
養育一個孩子,的確需要一整個村落的力量,珍視你身邊的孩子,不管那是不是你的孩子,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方,你不會知道每個孩子未來的發展,但是當你對這些孩子有關懷有守望,就有機會讓這些孩子有好好成長的空間,幫孩子驅逐黑暗,需要整個社會的力量,也是成年人的責任。
社會安全網,不只是政府端需要好好重視,投入資源在人力及品質控管,還有怎麼通報的宣導、怎麼支持在第一線工作的人員有良好的保障跟福利,以及人員之間如何連結力量,像烽火台而非單打獨鬥的方式。在日常中的我們,多一份熱血,多一份關懷跟守護的心,都可以幫助我們這個社會更加安全一點,小朋友真的是很可愛,如果能以看著小孩子都是我的孩子的心去對待,也許這個社會會變得更溫暖及友善一些。也許不容易,但可以從自己開始做起。
好讀版: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7052
今年的新春假期有7天,對於有小孩的父母,無非是漫漫長路,感覺比上班還要累,但是在這7天當中,我觀察了很多親戚朋友的小孩,發現有的人家裡玩具滿山滿谷,玩具五花八門,有的是順從孩子的興趣專攻他喜歡的玩具,但究竟什麼才是孩子最喜歡的玩具呢?跟著森林媽媽一起探索看看吧。
其實我剛當媽媽的時候,因為只有一個小孩,什麼都希望給他最好的,因此有品質好的木質玩具、積木、樂器玩具、甚至室內溜滑梯、球池、滑板車這些我都買過,但發現當玩具越多,孩子在上面持續的熱度就越短暫。
過去也有很多的研究指出,越少的玩具可以增進孩子的注意力跟創造力。這也要探討一下為什麼有的孩子有滿坑滿谷的玩具,但是他也不會去玩,甚至有些玩具對他的成長是沒有太大幫助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神隱少女當中湯婆婆的大寶寶,如果看過這部電影,你會發現這個養得元氣十足的大寶寶,被事業心重的湯婆婆用一個非常舒適的育兒空間跟滿滿的玩具圍繞著,她認為提供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環境,這樣應該就夠了。殊不知,這也只是讓孩子長不大而已。有些人努力賺錢,沒有時間或耐心陪伴孩子,總覺得用物質、花錢就可以解決問題,孩子一哭鬧就給他想要的東西,對於缺少陪伴或拒絕孩子的要求感到罪惡感,因此傾向用物質去彌補,可是往往得到反效果。一味地滿足孩子的需求,不是件好事,因為孩子胃口只會越養越大。
經過了這一學期,我有很多為什麼?「為什麼小一需要陪讀?」、「為什麼感覺我比她還像小一生」、「為什麼大家這麼內捲?」、「為什麼我小時候都不用人家盯我的作業?」十萬個為什麼在我的腦海裡翻騰,怎麼現在的孩子這麼被動?
當然我不排除還是有企圖心很強、自律性極高的小一生。但是我家的目前看來不是,對於幼稚園銜接國小的第一學期,媽媽感覺自己樣樣都是在拖一隻牛的感覺,早上要叫起床、放學要逐項檢查聯絡簿、餐盒拿出來洗、還有翻找那顆隨時可能被遺忘的午餐水果等等。更不用說那一學期就這麼一次的期末考,媽媽感覺準備的比她還要認真。
當代誘惑太多:日據時代,阿祖國小即使念到全校第二名畢業,她的爸媽也不讓她再繼續讀上去了,讀書在那時像是一種特權。到了阿公阿嬤的年代,還是種田時代,經濟起飛,能夠唸大學也是一種榮譽。到了我輩義務教育,人人有書讀,讀書變成義務性質。反觀當代娛樂活動媒體眾多,孩子根本天天在玩,有的人小小年紀就有手機,讀書變成需要抗拒誘惑的一種苦行,對孩子來說變成是陶侃搬磚的重訓。
因應方式:怎麼幫孩子營造出一個低雜訊的讀書環境,變成當代孩子需要學習怎麼靜下心的首要條件。
內捲的華人文化:現在幼稚園就在學以前我們小一的注音,小一的我們當時沒有太多的讀書壓力,就是跟著老師教,開心地學上去。現在有的幼兒園不只教注音也教英文數學,這當然是很拚,幼稚園老師也很辛苦。從國小開始,大家的起跑點就已經不一樣了,稍微不注意的話,分數可能就跟大家拉大距離,作為家長的,很多人從小一都跟我一樣受到衝擊,因為女兒已經上安親班了,我就沒有再幫她買評量了,想說小一不就是快樂學習嗎?但殊不知,再簡單的內容都還是需要熟能生巧的練習經驗,盡量不要拿自己小時候怎麼讀書的方法跟當代孩子做比較,會比較心平氣和一點。
因應方式:其實孩子都已經很努力了,只是大時代非常的內捲,已經在比精細的程度了,但其實粗心的犯錯經驗,是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的必經過程,家長不用太大驚小怪。
好友娜娜今年30多歲,老是在苦嘆找不到理想的對象,於是我好奇地問她:「你有沒有理想型啊?」她說:「當然有啊,最好是外表長得像Seventeen的珉奎,個性體貼的好男人。」我覺得這也太難了吧,長得高大英俊的男生,大多不是名草有主,要不然也不太可能會在路上遇到,這樣的高標準,有沒有具體一點的啊?
娜娜自己條件其實很好,在金融投資銀行上班,對自己的外表也是很注重打理,她也經常讓我了解到很多精品的品牌,對我來說,她是位很有品味的女孩,但始終沒有找到適合她的人,當然也傷心過很多次。
娜娜說:「現在的男人有擔當的還真少,一有壓力就人間蒸發。我很嚮往以前阿公阿嬤的那種感情,怎麼吵都吵不散,對彼此有深厚的承諾在。」
「那你覺得怎麼樣的人才符合妳心中那種有擔當的人?」
她說:「善良吧,至少心地要善良,但不要太自私。」
「妳是遇到很多壞人嗎? 我覺得善良是最基本的條件,大部分的人都蠻善良的,會玩弄別人感情的人,本來就不是認真想要跟人家一起過生活的。而且妳也不要期待自己會是能夠改變他的人。」
資訊發達的時代,我們經常受到許多廣告、媒體、訊息的轟炸,許多的意識形態在無形中傳達給我們,藉機想要影響我們的行為,甚至在家庭中也是這樣。而我們要怎麼去排除不必要的訊息,跟抉擇自己想要的生活,都是需要一些方法跟努力的。
有些家庭從小既有的宗教信仰或是傳統的價值觀念,像是一種框架約束著孩子的成長,有些對孩子是有幫助的,有些則是有毒的思想控制,導致孩子長大以後需要花很大的力量去抵抗或修復,甚至賠上自己的快樂能力。
至於,我們該怎麼練習修復自己長期被各式各樣訊息轟炸的身心靈呢?
以下有四點,提供給大家參考。
1. 多讀書,自己蒐集資料做判斷:如果都只是依靠特定媒體或是別人整理好的懶人包在判斷事情,很容易會被受到整理人的角度影響,因此自己平時多看書,多閱讀,深入去了解,能養成自己對資料的靈敏度,從而能培養出自己的判斷能力,而非人云亦云。
2. 有毒的環境跟人事物,你可以選擇離開:有時候,在有毒的環境,你會以為是自己有問題,自己哪裡不好,自己還不夠努力、不夠厲害,要不然為什麼別人都可以過得好好的,我不行呢?
最近跟姊妹們聚會聊天,已婚婦女最常聊到的無非是老公跟婆家,其中妮妮是我們裡面最溫柔賢淑、好脾氣的代表,但這次講到「愛比較的公婆」都讓她忿忿不平了起來:「每次我都很不想回婆家,一回去她就愛拿我們家的女兒跟她的孫子比。」
「兩個不是都內孫,這還有什麼好比的啊?」我們疑惑地問,
「孫子是她一起幫忙帶大的,女兒是我跟我媽帶的,而且我女兒大了幾個月,因為同年級,所以她老愛拿我女兒跟她孫子比東比西,小時候比身高,現在比成績。要是我女兒表現好一點,她就會賴說是因為孫子的年紀小幾個月。讓我都不知道要說什麼才好了...」妮妮說,
「這到底有什麼好比的,感覺婆婆有點偏心是嗎?」我問,
「我想偏心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婆婆的偏心真的是明顯到令人很不舒服,先生從小都是靠自己努力拿獎學金,大哥則是樣樣拿家裡的,出國念書也是,現在回到家裡工作,連孫子都可以託給公婆帶。其實這樣我們都無所謂,能夠靠自己的努力,走出自己的路,不需要靠家裡的幫忙,家裡有大哥大嫂看顧也很好,但是拿我們的小孩去做比較,這我真的很受不了。」妮妮低下頭說,
「換做是我,也會受不了啊。感覺就是在比誰把孩子教得比較好,沒有體恤到你們在外地打拼的辛苦就算了,其實無辜的就是孩子了,回爺爺奶奶家還要忍受這樣的比較。」
當媽以後,特別是二寶媽生開始,覺得腦子不好使了,經常忘東忘西,即使有行事曆,我也會偶發地忘記某件該做的事,上周我就徹底地忘記了女兒要上音樂課的事,直到老師來電,我才驚覺我整個忘了。這種事情,在以前是不會發生的啊,在我獨自一人的生活,沒有行事曆也是過得井然有序,更不可能會有這種跟人家有約,然後忘得一乾二淨的事情發生,真的是太震驚了。
在懷孕後期跟產後,會有所謂的媽媽腦(mom brain),特徵是健忘跟提取東西名稱會有點吃力,大概有8成的媽媽有類似的經驗,主要跟賀爾蒙、睡眠不足、跟過度疲勞有關。其中又以睡眠不足為主要影響短期記憶力的因素,還記得那些剛離開月子中心,手忙腳亂,寶寶睡眠很短,像不定時炸彈會報時的啼哭,讓媽媽神經緊繃,夜不成眠的日子嗎?我光想,都讚嘆自己是怎麼走過來的,大概是憑著驚人的生存意志力,這想必是用我的其他腦力去兌換的,所以睡不飽的日子,也就不要計較自己的記憶力了。
但現在最小的小孩都3歲了,把整件事忘了,這個讓我懷疑是自己老了嗎?可能跟國小比是老了,但也還不到啊,現在每天都小孩一起睡,睡眠還算充足,那是什麼原因呢?讓我們來解密一下吧。
媽媽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比單機遊戲破關要具挑戰性,但是滿足感跟幸福感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孕育希望的小樹苗,需要有照顧到自己的園丁,以上是有感於金魚腦的森林媽媽整理報告。
30代的我們,感覺從單純的校園生活離開沒多久,就進入了江湖,我們是傳說的草莓世代,但是而今,我們也都成為父母了,開始扛起了我們這一代的責任。我們沒有想像中的草莓,如果真要說草莓的話,是在於細膩及敏感度。
相較於上一代打造經濟起飛的三明治世代,草莓世代的我們,多了感知及邏輯思維的訓練,對於事情與價值觀不再是單一的判斷,而開始了多面向的思維。好處是多樣性,壞處則是選擇困難。而這個選擇困難,也許就是我們的壓力來源之一,因為不知道選哪一個才是正確的,選擇都包含著各種成本,沒有人告訴我們哪一個才是對的,我們得自己選擇,包括育兒的方式。以前大家只要唸好國立編譯館出的課本,乃至於備註都仔細閱讀,高分都是可以把握的,現在的孩子光教科書就有不同版本、學習歷程、108課綱的素養等,世界不停地變化,我們不只要承擔自己在人生道路上面的責任,孩子的教育也是讓我們喘不過氣的負荷,究竟該如何調適呢?
責任的重量來自於頭腦當中很多的「應該」、「必須」、「一定要」,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那個腦海浮現的語氣可能是嚴肅的,的確責任又變得更沉重了。好像完成事情只有一個正解,如果沒有符合正答,我們就失敗了,沒有對自己負責。
「對」或「錯」增加了我們看待一件事情的權重跟情緒的壓力,複雜了我們行動的效率,所謂的「對」、「正確」是不是包含了某個價值觀,例如: 「進入明星學校保證你人生通達」,「錯」、「失敗」是否就這麼沒有希望了呢?有沒有別的判斷標準呢?
也許可以改成,做了這件事情以後,我是不是會比較「安心」、「踏實」或者「平靜」呢?
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在嬰兒跟學步期,也就是6個月到1歲之間發展階段中是很正常的行為,學齡前兒童也常見,但通常在3歲以後分離焦慮的狀況會逐漸緩解。在部分的學齡前兒童,會發展成影響到日常、校園生活或出現恐慌發作,而被醫療團隊診斷為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通常較少見於青少年或成人。
兒童常見的表現症狀是對於主要照顧者的分離感到極大的壓力與沮喪感,經常擔心照顧者會被綁架或是生病等可能造成分離的情景,逐漸會有不想離開家裡、自己獨睡及夢魘的狀況,或是開始出現一些抱怨自己身體不舒服的症狀,以避免分離的狀況。如果已經累積發展到會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可能就需要尋求醫療或心理諮詢的協助,因為分離焦慮症是不會自己消失的,或者可能在成年期間發展成其他種類的焦慮症。
因此在幼兒時期,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是相當重要的關鍵,對於孩子的需求有正面且穩定的反應及關照,可以幫助孩子日後有正面的模板去看待外在世界跟自己。通常會有分離焦慮的行為出現是反應幼小兒童生存的本能,他們需要主要照顧者的保護跟照料。然而心理學家Blandin及同事在1994年發現幼兒期間所建立的依附關係,也就是安全感(security)型、焦慮矛盾(anxious-ambivalent)型、焦慮逃避(anxious-avoidant)型、混亂(disorganized)型,這四種依附類型當中,焦慮矛盾型的依附關係與日後發展分離焦慮症有強相關。
焦慮矛盾型依附的照顧者主要表現出來是不一致(inconsistency)的照顧態度,也就是說照顧者有時候表現出非常關愛,對於孩子的需求能夠盡快地迎合,但有時候又表現出冷漠、拒絕甚至是懲罰的態度,使得孩子覺得照顧者的照顧行為是無法預測的。可以想見,當我們成人遇到這樣變化多端的人,也會感到很不安,但在真誠一致的朋友身邊會感到安心,真摯不代表他都不會生氣,代表著你知道這個人在什麼情況下會生氣,很好預測。
長期下來,孩子無法預測什麼時候會獲得照顧者的關愛,會感到毛躁跟極度的衝突感,有時候有關愛,他會很開心,但有時看到照顧者冷漠的樣貌,孩子會感到迷惑,對於照顧者無法信任卻又渴望被關愛的情況下,因此出現了極度黏人的狀況。
焦慮矛盾型依附的照顧者通常是面對孩子的需要缺乏一致及可預測的表現方式,而且他們通常比較在意自己的需求,在孩子眼裡他是不可被依賴的對象,給孩子的愛像洗三溫暖一樣,一下冷一下熱,孩子感受到矛盾,來自於對照顧者又愛又恨。
在育兒的過程中,不會都是甜蜜、可愛的畫面,隨著孩子越來越大,到了國小,教養的成分越來越多,父母可以感受到明顯的壓力,因為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就不是只有玩了,怎麼切換玩、愛護跟糾正、教導的角色,就變得需要一些挑戰和技巧了。
上次看到文章一段話的大意是:「不管你有再高的學位、學歷或是職業頭銜,但是在育兒界都是個新手爸媽,而且育兒照顧是沒有學位證明書的。」沒有人能夠給你標準答案,育兒方法百百種,沒有一個公式可以告訴你,怎麼帶孩子才是正確的解答,而且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方式,我們都可以嘗試,問問育兒前輩,看看別人的經驗分享,擷取你需要的部分,然後邊走邊調整,找到最適合自己與孩子的方式,這樣就夠了。
我也是一個在學習、調整的家長,也會有徬徨自己是否做得對的時候,很怕自己做錯了什麼,而影響到孩子,所以我會經常看書、與育兒的朋友交流經驗、看看其他前輩育兒的方式,而去調整自己教養孩子的方法。
育兒雖然追求一個情緒穩定度,但是自己的孩子,往往是最會扯斷你腦中保險絲的專家,小孩很難說一次就懂,經常是需要不斷不斷地叮嚀,才會養成一個小小的好習慣,而且這也很講求當下大腦成熟的階段,例如「學齡前」的孩子,還是以自我需求為主要的訴求,因此一不滿意可能就會崩潰大哭,這時候你跟他除了講道理之外,我覺得繪本故事會是幫他們擴充問題解決的情境記憶。到了國小階段,你會發現孩子講道理開始能懂了,也會懂得去關心別人,因此這個過程是很難速成的,你會發現當父母以後,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及抗壓性了。
過去所受的訓練,耐心跟淡定度都蠻高的,但是當我面對孩子的哭鬧時,我也會有覺得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窘況,因為孩子不跟你講道理的,實際是他們大字不認識幾個,怎麼跟你講道理。所以面對孩子把說的話當作耳邊風的時候,我的保險絲,也常常會燒毀,而對他們的語氣變得很兇,或是請他們直接去面壁思過。
自從當了媽媽以後,更能夠理解女人的不容易。
最近剛好適逢小女小學開學的日子,我們都期待了好久,也準備了好久,但爸爸剛好反覆發燒感冒了,女兒開學當日,我一個人早起弄了早餐,叫兩個小寶貝起床,整隊出發到校門口,參加新生入學儀式的拍照活動,我們開開心心地完成,正式加入晨行人的行列,弟弟自此成為幼稚園早到教室玩玩具的VIP。
回家後,我們都在分享著開學有趣的事情,爸爸戴著口罩幽幽地說:「好可惜喔,爸爸今天不能陪妳去開學。」女兒說:「你感冒好好回房間休息吧。」因為感冒,大家也不想被他傳染,已經彼此隔離了一段時間,這些日子,幾乎所有的事情我都自己一個人完成,特別也不想讓女兒感覺到失落,活動還是如常地進行,但是到了今天,我在校門口看到每一位媽媽帶著孩子上學的樣子,有揹著一個寶寶騎摩托車送老大上學的爸爸,每個人都在為了自己孩子的幸褔在不同方面努力著,真的是好感人的畫面,儘管每個爸媽內心的口白可能有百百種,但我一人獨自地感動起來。
我想每個爸媽都有過無助、暗自落淚的時光,那些不想被孩子看到自己辛苦的模樣,再苦,也是撐著,在孩子面前藏著自己的煩惱跟困難的時候,藏著藏著把自己變成了戰士或是小丑。這兩個角色,都是戴著面具,隱藏著真實的自己,前者想為善不欲人知,後者是怕人無法接受這個悲慘的自己,所以都戴著面具,但其實都隱藏著一些擔心及害怕,要武裝自己很堅強。
最近跟女兒一起看了蠟筆小新的新電影,我才發現蠟筆小新一家子,原來很真誠地在生活的樣態,把人性真實地刻畫出來,在一個家裡就是有愛、包容、相逼,和偶爾的爆走,一家人好像就是有著各種樣態,而不是要戴著面具,做一個像妮妮媽媽只呈現優雅那面的假面人,也許真誠地袒露自己也沒有關係,讓孩子知道你累了,需要一點休息或是一起合作。
面對幫不上忙的伴侶或是在一邊納涼的豬隊友,除了爆氣跟落淚之外,有沒有別的選項呢?相信我,肯定有的!當你覺得很無助、不被理解的時候,看看天空,除了眼淚不會掉下來之外,你會發現世界還很大,而且不斷地在變動著,眼前的困境,不會一直都是這樣,你會發現天空中的雲,千變萬化,看著看著,會發現你不孤單。
愛是什麼?
昨天放學的時候,準備下車時,弟弟不小心腳踢到了姐姐,他趕緊說了:「對不起。」但姊姊不領情,動手回拍了他一下,弟弟傷心地哭了,便來找我討抱,因為他不是故意的,還道了歉,姐姐卻如此冷漠。我抱起了弟弟,順手把姊姊的書包還給她,跟她說:「妳自己背吧,我沒有手幫妳拿了。」手上已拿滿自己的課本跟美勞作品的她,不情願地背起書包,哭起來說:「我不愛媽媽了,媽媽根本就不愛我。」站在車邊一動也不動,逕自地哭著。
我抱著弟弟往電梯走去,弟弟竟也哭起來說:「我不要走,我要等姐姐。」這時媽媽內心的自白是:「現在在演哪齣啊?」我再走回車邊跟姐姐說:「今天會產生這個場面,就是一開始,妳不願意接受弟弟的道歉,弟弟難過就會要我抱,我就沒有手幫忙妳拿書包了,妳自己想一想。」這姊還是沿路哭著搭電梯回家。
回到家,姊姊脫掉鞋子坐在地上說:「我討厭妳,妳根本不愛我,我也不要愛妳了。」我回應她:「我不會在意妳說的氣話,不管怎樣我都會愛妳。」她說:「弟弟還比較愛我,他有等我。」我問她:「妳知道什麼是愛嗎?愛不是只有讓妳開心而已。只讓妳開心不教妳責任的愛,叫做溺愛。」想想,好燒腦啊,我跟6歲的孩子,講愛,要怎麼說她才會懂呢? 愛很簡單,也很複雜啊。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字典,愛(Love)的定義是複雜的一種情感,對於對象有強烈的感受、溫柔及深情,對他的存在感到舒服,能為他的幸福努力奉獻,對他的反應有敏銳的偵測。而且愛有很多種形式,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由知名心理學家羅伯特 史坦伯格(Robert Sternberg)所提到的愛情三角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愛是由三個很重要的元素構成,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承諾(Commitment),因為這三種元素的比重不同,而成為不同形式的愛,有些愛,不具備有三種元素,像是浪漫的愛,它就只包含親密及激情。長久理想的愛,是三種元素不斷地交互作用,達到平衡的狀況,成熟的愛,還有承諾、責任及自我實現。
不知道活到哪把年紀,才會懂得什麼是愛?又或者對於不同的對象,需要的愛的形式也不同,沒有辦法一概而論,但是在這三個元素當中,卻可以一窺端倪,讓孩子知道,愛不是只有開心而已,也不是單方面享受著別人給的愛,就像經營一座花園一樣,妳愛花園的美麗,但妳不除草、不施肥、不澆水,能期待這花園盛開的美景嗎?愛不是嘴巴說說那麼容易,在日曬雨淋下,都還是冒著風雨去護花,有了行動,再來說愛吧。
現代3C產品唾手可得,新時代孩子彷彿對於3C產品也是很容易上手,光看我家當時兩歲多的小犬有次翻找到我放在包裡的iPad,我都沒教,平時也不會提供給他玩,只見他簡單地點開、叫出APP、開信箱點信的樣子,那個手勢之滑順熟練,我還以為他是哪來的老靈魂,不禁讓我猜想APPLE的設計是否有給小朋友測試過,如此的人性化。
因此在如此容易上手的情境之下,先落實延遲給寶貝們接觸3C產品的時間,是最理想的,那些設計電腦的比爾蓋茲、iPhone的賈伯斯,他們都不會從小就給小孩使用他們的產品,反觀他們的孩子不是學騎馬就是去體驗生活啊。真正的商人,他們肯定知道要怎麼讓人對他的產品上癮,也就是他們能掌握人性的弱點,沒有這個產品不行,要避免網路成癮的關鍵,就是在確保孩子能夠了解3C產品只是輔助生活的工具,了解這些產品只是拿來工作、聯絡、查資料的工具,而非讓3C產品成為主宰他生活喜怒哀樂的鑰匙。
如果你說最理想的年齡會是什麼時候,許多研究指出是在國中的時期,我個人拿到第一支小海豚手機是在國三,功能非常單純,就是跟爸媽聯絡而已。我覺得甚至越晚拿到手機越好,在你能確保孩子有足夠定力,在生活當中已經建立個人興趣及對現實生活的熱愛,還對於防不勝防就彈出來的那些廣告能視而不見的時候,並且了解那些內容的意圖的時候,你再給他個人的手機。如果大人自己都辦不太到,怎麼有自信能給孩子3C產品,然後又期待他們不會成癮呢?
我沒有反對讓孩子看一些卡通,我覺得好的卡通或是紀錄片甚至能幫助孩子成熟,但前提必須是落實3C年齡觀看分級,是守護孩子心靈的起步,當孩子看了不適齡的影片內容,對於他們的睡眠、心理及行為方面都會有不良的影響,所以請大家也要好好落實把關孩子看的影片,甚至家長要陪同觀看及解說。如果說要推薦卡通,我很喜歡宮崎駿系列的龍貓、借物少女艾利緹、波妞及神隱少女等,這些比較適合學齡前的孩子看,也很適合親子一起討論劇情還有欣賞電影的配樂。
曾有人告訴我:「3C成癮的孩子,真實生活中多半沒有人陪他或引導他怎麼玩。」如果生活中有更有趣的活動,爸媽會帶著他去體驗更多有趣的事情,知道與人接觸的實感,而不是當他拿著撲克牌過來找你玩時,你冷漠地滑著手機說:「我沒空」這樣冷冰冰的感覺。讓孩子知道,生活中還有其他更好玩的事情,同時爸媽自己也要能放下手機,就專心地與孩子同樂,創造更多有溫度的時刻,而不是回顧自己的生活,都在一支手機上滑來滑去,而錯過了眼前就這麼一次的分秒。
兼職上班的日子,很開心又有自己的專業貢獻的地方了,但是每天的me time也大量的減少了,像今天難得有一個完整的一天,沒有安排任何工作,我竟然有種賺到了、發自內心的喜悅跟放鬆感,這種心情是沒有等著我要做的事情,totally free...儘管明天又是全職媽媽工作的日子。
因此,我要好好地把握今天,完全是自己的時間,回顧以前,把孩子都送去上學後,自己不用上班的時間,大概有半年吧。有大把自己的時間,但缺少了一些目標感,時間有點不知道怎麼過的,但那半年的時間,我覺得一點都不奢侈,反而是一段把自己從兩年全職媽媽修復身心靈的一段很重要的時間,我很感謝自己有這樣一段的時間,沒有人趕著我要去做什麼,我可以重新開始運動,正視自己疲勞的身體,那些因為長期抱小孩的駝背姿勢,且缺乏核心肌群軟趴趴的肚子。可以有慢慢跟兩個孩子建立上學儀式的寬裕感,送完孩子上學可以泡杯濾掛咖啡,品味沒人吵不用服務哪位公子公主的早餐,悠靜的時光,再緩緩地打開電腦,看看文章或書,去尋找自己的下一步。這雖然是全職媽媽的生活,但也是自由人的生活啊。其實也有點想念,但我最不想念的就是那些趕著打卡、穿梭車陣、再飛車趕來趕去接送上放學的職場生活。
有人問我,會不會很可惜放掉了過去努力的職涯,但因為我的抉擇是經過評估的,周遭的親朋好友也都支持和鼓勵,也許有些人覺得女生學經歷不錯,為了家庭就放棄公認理想的職涯很可惜,但我不覺得是放棄,更不覺得有什麼可惜,我反而覺得很慶幸,就是因為我過去曾經那麼努力過,所以到了這個階段,我才能夠有選擇的空間,選擇我想要的工作模式,跟我想要的生活方式,所以每個媽媽都很不容易,不管是全職、半職或職場媽媽,大家都是在經過評估,而努力去調整出最符合自己跟家庭的模式,有時雖不盡理想,但也已經是當下可以選擇的模式了。雖然我現在是部份時間工作,但也許隨著孩子長大,對媽媽的依賴減少,我的工作時間也會跟著增加,就邊走邊看吧,有時,也還是很想當個自由人啊。
回想小時候,媽媽需要開車通勤一小時外的城市,她也是趕著去打卡,我們早上起來媽媽早就出門了,所以是上班地點離家比較近的爸爸在張羅早餐,有時幫我們綁個頭髮,送我們出門上學。我們總會問媽媽,怎麼不當個家庭主婦,可以在家好好專心照顧我們,媽媽說:「我也想要當家庭主婦啊,但是靠爸爸一個人,可能我們就生活要過得更節儉了。」白手起家的爸爸,一個人要負擔三個孩子的學雜費、才藝課等等,每分錢都需要做精打細算,長大後,我才知道,那該有多不容易,爸爸媽媽都辛苦了。不過,說實在的,其實媽媽的個性也不太適合當個全職媽媽,一來她是家事苦手,也不太會挑好吃的水果,生活也不會精算,所以也許當個職場媽媽對她來說還比較逍遙自在。
其實不管是哪種媽媽,最適合自己,覺得自在舒服的,就是最好的媽媽了,媽媽照顧到自己了,自然在家裡或職場,就可以安心地發揮。所謂的me time,也就是照顧好自己身心靈的時間,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重質不重量,只要是人,大概都需要有這樣的時間來療癒自己身心,揮別塵勞,當自己感到疲憊時,別忘了給自己一段空白的時間,沒有趕著去做什麼,就只做自己想做或喜歡的事情,乃至於躺在地上放空看天空,這就是滋養跟喘息的時間,每個人都值得擁有,而且需要擺在優先項目的。
這是一個很令父母們搔搔腦門的問題,不是我的,那是誰的?
如果是我的孩子,難道我就對他具有控制權嗎?孩子也算是我的財產之一嗎?他的職涯乃至伴侶都是需要我的參與跟介入才可以做決定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從小幫孩子造橋鋪路,找個好學校,找個好補習班,或是安排出國留學,這些族繁不及備載之類,對小孩真的就是最好的安排嗎? 有沒有問問看,孩子的夢想是什麼呢? 為什麼要撲滅孩子的夢想呢?
在我參加了小朋友的班級家庭旅遊聚會後,深有所感,媽媽們聚在一起討論的,經常是國小公私立的安排,乃至好學區戶口登記要多早,甚至有位爸爸不以為然地說:「高中還在這邊念嗎?不是應該去念北一女或建中嗎?」我就在心裡試問這位爸爸,你自己有念建中嗎? 如果沒有,為何要對孩子如此寄予厚望。
有時爸媽會把自己沒做到的事,寄託在孩子身上,或是把自己討厭的缺點或恐懼,投射在孩子身上,因為這些都是父母自己的陰影,過去自己沒有克服,卻又希望別人幫他完成。這樣的狀況,歸根究柢是自己沒有勇氣去完成自己的夢想跟克服障礙,你如果問我,我的陰影跟未竟之志是什麼,我大概就是很怨嘆沒能成為一位唱跳俱佳的明星吧,哈哈哈,所以總想著要讓孩子去練街舞之類的。
所以,做為父母的我們,可以思考看看,在你心中,有想像著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嗎? 如果沒有,我覺得很棒,你是認真地在重視眼前孩子的發展,讓他適才的發展。或者,你也專注在自己的自我實現上面。如果自己有陰影的議題,建議多看書或尋求專業的幫助,而不是把自己內心的恐懼及渴望一股腦地放在孩子身上,希望他們會幫你實現夢想,其實這些都是不太成熟及負責任的做法。有沒有可能,孩子如果沒辦法完成你的期待呢? 又或者恐懼於讓你失望?
以前看過《亞歷山大帝》的電影,亞歷山大帝的媽媽就是一位典型想控制孩子去完成她的野心跟復仇的角色,他是做到了,但也有一說是他想要離媽媽越遠越好,因此不斷地遠征,在電影裡,媽媽仍然用著書信想操控他,這樣的孩子空有一身好功夫,但卻沒有感受到快樂跟幸福的能力,他害怕媽媽失望,害怕看見媽媽傷心的表情,沒有一個真心愛著他的人,也沒有歸屬的地方,所有媽媽對他的好,都只是為了達成媽媽自己的目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