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時代要維持一個家庭的運作,真的不簡單。物價通膨,世局紛亂,樣樣都是求新求變的時代,有其好處也有其壞處。
我這裡就說說好處吧。我覺得現在也是個不錯的育兒時代。在經歷數代媽媽們的掙扎,雖然現在的媽媽還是會掙扎,但是我覺得在我們的社會中有股溫暖的力量都在支持小孩成長。那也許就是我們社會當中的那股熱情跟韌性吧。我們社會當中暖心的人很多,像有次連假返鄉,高鐵自由座車廂擠著滿滿的人潮,我這個臨時買票的人帶著一個3歲小孩,我沒有寄望會有座位,只寄望小孩在沙丁魚陣中能冷靜就好了,結果一上車,滿滿的人潮,讓3歲小孩感到很慌張,一直吵著要媽媽抱,我一手抱著他,一手拎著行李,只能靠著椅子尋求支撐,我看著座位上的年輕人,有的睡覺有的帶耳機,心生羨慕。但就想說再站個半小時就到站了,沒想到一位略有白髮的阿伯,站起來讓位置給我,我急忙拒絕,我說: 「我再站一下就到了,不用不用。」阿伯說: 「抱著小孩拿那麼多東西,趕緊坐著比較安全。我下一站就要下車了。」阿伯盛情難卻,大家看著我們,我就趕緊移位置過去了,跟阿伯一再道謝,也跟小孩說明阿伯的好意。後來看著阿伯下車的身影,除了默默祝福阿伯好人一生平安,也讓我想起自己的爸爸,都是愛護小孩,能夠感受別人辛苦的人。
我們小時候的時代,媽媽們是職業婦女的狀況也是常態,爸爸除了上班也會幫忙照料孩子的生活,我自己的爸爸在那個時代已經算是先驅了,還會做家事。因為媽媽上班需要通車,早上起來總是爸爸備好早餐,幫我綁了歪七扭八的頭髮,然後送我去上學,自己再趕去上班。偶爾在家也會看到爸媽為了家事擺不平而爭執,因為媽媽很酷,不開心就叫老爸自己去做,好在爸爸能夠理解也就承包下來做,自此洗衣服曬衣服就變成爸爸的工作了,而我也經常把這樣的爸爸寫進國小作文裡,還被老師拿出來讚揚,因此我也以爸爸為榮。比起經過日本教育的阿公們,沈默寡言,對孩子的關懷多是透過媽媽溝通或是默默以行為表示,這種壓抑的愛,在我們這個時代得以釋放。
所以我覺得現在這個時代也是一個很好的育兒時代,現在育兒的爸媽跟我的生長背景應該相似,我們的父母在家事分工上有了變化,不再只是單純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孩子也學會不同的家庭角色的轉換,不再是照顧者都是媽媽,工作者是爸爸了。媽媽能夠表達自己的需求,而爸爸也願意理解,在這樣的環境下給孩子們有了良好的示範。
有時我看到爸爸們和小孩的互動畫面真的很可愛,像是用揹巾帶著寶寶去托嬰的爸爸、帶著小孩溜滑板上學的爸爸、陪小孩練習騎腳踏車的爸爸、一把舉起在地上打滾的小傢伙,及那些接送孩子的爸爸,在學校門口目送寶貝進門的樣子,他們對孩子操的心跟媽媽們一模一樣。這個時代的爸爸卸下更多的包袱及武裝,得以在情感層面跟孩子交流也能共同體會到孩子成長的喜悅,因此爸爸們也能展現出柔軟的心。其實當今的爸爸們要做的事情也是超多的,除了工作之外,也參與了很多養育孩子的活動,甚至有些爸爸做的細膩度比媽媽還好,不得不說,可能是上一代的父母教得成功和社會觀點的轉變,這一代的爸媽們能夠去彼此體諒甚至主動承擔,此外,在心理學理想的人格是兩性化(androgyny)的個人適應性會比較好,也就是中文意思的剛柔並濟,同時具有強悍跟溫柔、堅定及養育行為,以不論生理性別而是取決於當下的情境,可以自然地表現出所謂男性化的獨立或是女性化的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