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性思維」是一種認為人的智力、能力、才能及其他素質是可以透過努力、學習與專心致志而發展的信念。
「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ucity)」則是說明大腦結構雖然約莫到25歲停止增長,但大腦仍舊持續改變著,也就是說大腦保有持續改變的能力。

當我們越常使用某個技能時,神經網絡的連結效率就越好,而當你第一次學習某項技能時,神經元的放電速度較緩慢,但是透過「練習」你的神經元就會越來越熟悉這個動作,反應也就會變得越來越快,特別是小孩子,他們的神經可塑性高,學習新事物特別厲害。

透由可塑性,讓人抱持著希望,透過練習是可以有改變的機會,而不是讓人自我設限及定型。儘管每個人都有弱點,但勤能補拙,是可以幫助我們克服恐懼的。

「只要花夠多心力,學習可以更深入、更持久。太輕鬆的學習就像在沙子上寫字一樣,今天還在,明天就不見了。」_彼得布朗(Peter Brown)

先找到你的熱情與興趣所在,然後再「刻意練習」,指得是鼓勵我們踏出舒適圈,不斷去嘗試突破現狀的表現行為。

這些內容是我在 親子天下出版的<成長性思維行動指南>這本書裡面,看到很多教育小朋友的小活動、繪本、書籍及網路資源,也是我最近在書堆中發現的寶藏。

裡面有一章提到打造課堂社群,跟先前提過的 #PBL 概念類似,
還有情商教學,提到一位老師不要害怕去討論你人生中的各種經歷,師者的坦率有時能幫助學生更真誠面對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乃至於發展情緒智能。

以及經常地抱持感謝之心,能讓大腦釋放更多的幸福激素,也就是 #dopamine 多巴胺及 #serotonin 血清素。

感激就是一種已經準備好要報恩或是回報別人善意的心情。我想常懷這樣心情的人,某種程度也已經是浸潤在幸福的氛圍中了吧。

還有找到「自己所認同的核心價值」,都可以幫助我們安排生活中的優先事項順位及人際交往的建立發展。有了核心價值的人,能夠保持專注,避免時間及心神、體力的浪費。

「滿足存在努力裡,不在成就裡。全力以赴,就是圓滿」_甘地(Mahama Gandhi)

養成挫折復原力(resilience),在嘗試錯誤後,能捲土重來的能力,對於培養成長性思維及性格發展相當重要,試著不要去幫忙孩子解決問題,讓他們嘗試後,遇到問題來找你時,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她們找到解決方法,而非直接幫他。
也許帶著孩子練習摺紙飛機也是很棒的活動,書中推薦了這個網站
https://www.foldnfly.com/#/1-1-1-1-1-1-1-1-2
可以參考看看。

The best yet to come...
這個歌詞很洗腦,其實沒有人可以知道自己未來會成為怎樣,
未知令人焦慮,同時也令人充滿希望,
孩子遇到挫折時經常會說:「我做不到」
我們可以提醒他們: 「你只是還沒做到而已」,
持續努力,雖不中,亦不遠矣。

怒火燃燒時,可以練習這句咒語:「要好奇,不要生氣」。

今天森林媽媽的讀書摘要,就到此啦,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森林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