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最新一篇內捲育兒文章相關評論持續出現在我的牆上,
我之前好像寫過一篇文章叫:[孩子是誰的?....]

[內捲/劇場效應/從眾行為] 有夢最美,築夢踏實
「有時爸媽會把自己沒做到的事,寄託在孩子身上,或是把自己討厭的缺點或恐懼,投射在孩子身上,因為這些都是父母自己的陰影,過去自己沒有克服,卻又希望別人幫他完成。」

如果孩子是讀書的材料,你需要一點時間觀察他的才能,從旁協助他發揮才華,菁英的規畫可能他也是做起來很開心很充實。
如果一個孩子不是讀書的料,你可以陪伴他尋找他自信的所在,光是用打、惡言相向、威脅利誘才考出100分,這樣得到的100分,是有毒的,非自主的血淚換來的。
還在用遠古時代的方法,不如問問chatgpt怎麼育兒吧。

更何況,說真的,沒有高學歷,但口袋飽飽的人比比皆是,
現在已經不是光讀書就能出人頭地的時代,
但基本該讀的書還是得有,
你得有持續自主學習,良好的品德,主動看見世界,
跟著變化開發能力,才能夠站穩腳步。

針對名詞介紹
"內捲"是彼岸的用詞:
主要是追求好還要更好,一般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
大家為了爭取資源所出現的惡性競爭,像是你賣10塊,我賣5塊,你有四塊肌,我有八塊肌這樣的概念。

"劇場效應":
其實跟從眾行為大同小異,
就是指第一排的觀眾因為看表演感到太欣賞了,
因此起立鼓掌,後排人陸續跟著起立鼓掌。
有時,你其實覺得也沒有那麼好看,但迫於群眾壓力,你也跟著站起來鼓掌,也是大家都站起來鼓掌,只有你還坐在那邊無動於衷,我想也是需要相當勇氣,畢竟人類是社會性動物。

"從眾行為"則是社會心理學的名詞:
在大學讀到的時候覺得相當新奇,發現這個現象彷彿為我社會觀察家增加了一些技能,你會發現社會無處不在的從眾行為。
白話就是"跟風"的意思,為什麼從眾呢?
其實這個也是一種生存技巧,因為社會是常態分佈,
大部分人做的行為,會被認為是對的決定,
因此當人懶得自己動腦做決定或是做功課時,
他們會傾向相信大眾或周遭人的決定,而非理性分析
這是為何廣播電台和歐巴桑間口耳相傳的產品會賣比較好的原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森林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